佳文欣赏 | 民宿型乡村的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华南文化地理人 Author CSCG
王敏,王盈盈,朱竑.精英吸纳与空间生产研究:民宿型乡村案例[J].旅游学刊,2019,34(12):75-85.
引言
在分享经济和旅游融入乡村过程中,以民宿业为主导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的民宿型乡村不断涌现。随着乡村转型发展,精英吸纳作为村庄治理和运作的方式之一,促进了乡村权力与资本关系的变化。本研究以较场尾的乡村空间生产为案例,分析较场尾以民宿作为分享经济的形式,吸纳外来精英并推动民宿型乡村资本、产权与空间的互动,以期为旅游发展下的乡村转型研究提供新思路。
研究案例
2008年,较场尾第一家民宿开业,以村民出租经营为主。2014年《大鹏新区保护与发展综合规划》正式提出利用民宿打造较场尾特色滨海度假区,较场尾村逐渐发展成为民宿小镇。
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较场尾各主体包括民宿经营者(老板与掌柜)、村民、游客、民宿协会、餐饮店和商店经营者等进行访谈。
▲较场尾海边海滩正对着深圳第二高峰七娘山,而那里的七星湾是周星驰的电影《美人鱼》拍摄地。摄影:陈建(人民画报)。
研究发现
民宿旅游的消费空间生产
2008年以前,较场尾是传统的渔村,遍布农房、农田及沙滩,村落面貌老旧,经济发展落后。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因素,多数村民移居海外,导致大量民居闲置,部分村民将房屋租赁给外来打工者。为满足游客需求(多为海钓者),当地村民便把闲置的房屋租给游客,仅提供最基本的休息功能,民宿型乡村发展初具雏形,空间开始成为商品。
在资本的第一级循环阶段,分享经济开始渗透进乡村的旅游发展,较场尾通过外来经济精英的空间实践使地方闲置民居由居住空间转变为民宿的消费空间,使空间成为了流通与交换的生产和消费资料,营造了民宿旅游消费空间,为资本有效地创造了需求。
建筑环境和制度的空间生产
在政府和治理精英的作用下,较场尾民宿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且服务更加完备,使得基础设施和管理相对落后的民宿村转变为、民宿与建筑环境空间生产营造的“制度+消费”空间。较场尾建筑环境和制度空间的完善吸引了更多民宿经营者投资经营民宿,民宿空间日益成为产生利润的直接来源。由此,民宿经营者不断参与民宿型乡村的空间生产、建筑环境完善和制度空间生产的资本循环进程,在分享经济利益驱动下又不断吸引更多的民宿经营者,推动了民宿型乡村的发展。
资本的社会渗透
在资本流动和空间重塑过程中,民宿的生产、消费和交易形成特定空间关系。进入第三级循环的资本将投入社会性基础设施领域,如以生产为导向的技能培训提高了劳动力素质,体现了资本的社会渗透。自外来民宿经营者和掌柜作为经济精英被吸纳进空间生产体系当中,再到组建地方自治组织吸纳治理精英,外来精英已然是作为地方主体而渗入地方体系之中,成为空间生产不可或缺的主体。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借鉴Harvey的“资本三级循环”理论对乡村空间生产进行解读,分析精英吸纳在较场尾空间生产中对于资本循环的作用。研究发现,较场尾资本循环的第一级循环中,外来经济精英通过空间实践使地方民房转变为民宿,实现了消费的可能,营造了地方消费空间;在资本的第二级循环中,治理精英加强了对建筑环境的投资、建设与管理,建构了地方的制度空间,推动了建筑环境空间生产;资本的第三级循环当中,治理精英和经济精英将资本投向社会领域,推动资本的社会渗透。
▲精英吸纳与资本三级循环
参与资本循环中的精英不断流动和演替,且不断适应着地方旅游发展的需求。分享经济发展、精英吸纳和资本循环形成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分享经济的利益吸纳外来精英,而精英空间实践使得地方的旅游空间渐具成形,进而促进了资本循环过程,推动了旅游发展、乡 村转型和分享经济发展。分享经济渐入乡村的实践是数字乡村发展的体现,精英吸纳视角的民宿型乡村发展也表明在数字化时代激活乡村资源、强化乡村人才资源支撑的重要性。
转载自华南文化地理人
经作者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文整理:岳永江
责任编辑:王佳雯
审核:王波涛
终审: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 2、佳文赏析 | 比拉萨还高的城市:日喀则的发展与演化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要睁大眼睛看看,是哪个小可爱也【在看】鸭~